爸媽賞故事 《我不敢說.我怕被罵》
故事圖書只屬於孩子嗎?
其實,溫馨細膩的情節,滿有創意的圖書,
也為成人帶來不少樂趣啊!
|
書名: 我不敢說,我怕被罵 作者: 皮姆.凡赫斯特(Pimm van Hest) 譯者: 謝靜雯 出版: 大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銷售: 誠品(銅鑼灣店)
|
故事講述一個小女孩在做錯事後,害怕被罵而不敢向父母說出實話,她為此感到徬徨及歉疚,獨個兒躲著哭。最後,小女孩在父母的關懷及包容下,把隱瞞著的一大堆秘密逐一道出,繼而得到釋懷。
【家長的態度 – 包容VS責備】
假如你是故事中的父母,或許你不會因為孩子不小心把褲襪拉出一個洞而發怒,因為我們都可以理解,孩子只是不小心而已。但當你知道孩子因為害怕被罵,將你為他/她預備的食物掉了、把你最重視的禮服弄髒後,直接掛回衣櫥,把所有的錯事通通都隱瞞著你的時候,你立時的感受是什麼呢?你會如何面對孩子所做的錯事及對孩子作出回應呢?
是憤怒地責備,加以懲罰,還是正面地包容,加以教導?
理性上,大部份的家長都會認為後者是較佳的處理方法,但是,家長們亦難免會遇到「火遮眼」的時候,比如說,當你知道孩子所做的錯事是令你傷心的、是屢犯的、是嚴重的、或是不能挽救的,在情感上,我們都會忍不住,不論是面部表情、言語,甚至是在行為上流露我們憤怒的情緒。
我們在此先不討論以「獎與罰」去改正孩子的行為之方法,咱們嘗試代入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,發現做錯事的那一刻,他們的感受是怎樣?為什麼孩子不敢向父母說實話?當年幼的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事,當下子的感受是徬徨、驚慌,是害怕被罵、受罰、害怕自己在父母心目中,不能保留好孩子的形象,害怕失去父母的竉愛或是其他更重要的東西。他們不想失去他們認為最寶貴的「愛」,所以想盡辦法去掩飾、隱瞞來保護自己。
如果家長每次都是用罵/罰的方式去處理,孩子看到父母生氣,便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,孩子會牢牢的記住這次的經驗,導致日後隱瞞的事情愈來愈多,更會慢慢地學懂以說謊去掩飾,父母亦會因此更加生氣,循環不息。最後親子關係愈來愈差,最後孩子就不再和父母溝通了。對於孩子不小心把褲襪拉出一個洞的此等小事而言,孩子選擇不說,或許不會造成甚麼大的影響,但若果孩子所隱瞞的事是大事,延誤父母的介入時間,後果可以變得很嚴重。
其實孩子在年幼時做錯事,多數是因為生活經驗不足、缺乏解決困難及判斷的能力。他們未必能想像到一旦做錯某些事情,其後果的嚴重性,而且他們亦未能判斷那些後果,是否能獨個兒作出正確的判斷及處理,不竟,孩子仍十分需要我們的照顧及保護。如果我們能像故事中的父母,持著正面、開放的態度,用愛去包容孩子的錯事,不但能鞏固親子關係,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模式,還可以把握從錯誤中學習的時機,讓孩子明白勇敢面對自己的過錯,才是父母最欣賞的好孩子。但家長必須明瞭,一個「對」的行為是從多次修正錯誤後得來的,孩子不可能只犯一次錯,家長需要態度一致的對待孩子隱瞞錯事的行為,需要很多次的教導才能導正孩子的行為。
育兒小錦囊
-
要孩子說真話,家長首先要有心理準備接受聽真話(不論好壞)。
-
應從孩子的角度了解他們的處境和說謊的原因,並加以適當輔導。
處理隱瞞/說謊的四步曲
緩和自己的情緒à愛的擁抱à解說後果及處理方法à原諒
如果孩子犯錯,家長應先緩和自己的情緒,避免立刻責罵,緊緊地抱著孩子,承諾他們,當孩子說出實話後,父母不會生氣,然後跟孩子說出這件事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,然後告訴孩子好的解決方法,最後告訴孩子因為他很誠實所以父母原諒他說謊的行為。